AI浪潮下的企业生存:搭不上AI的船,就只能看别人冲浪?

AI浪潮下的企业生存:搭不上AI的船,就只能看别人冲浪?
最近和朋友聊天,他苦笑着说:“感觉现在不做AI,就像90年代没赶上互联网,眼看着别人飞起来,自己原地踏步。” 这话听着夸张,但细想一下,还真有点道理。尤其看了思科台湾金融暨工商事业群总经理卢佳成在科技金融论坛上的分享,更是加深了这种危机感。
卢佳成先生提到,Gartner预测到2028年,超过15%的日常工作决策都将由Agent AI自主完成。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意味未来工作模式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拥有“Ready Support”基础设施,能快速实现AI创新的企业,无疑将占据先机,而那些迟疑不决的,恐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差距越来越大。
就像The Evident AI Banking Index所揭示的,银行业在AI应用上的成熟度差异巨大。那些积极拥抱AI,将其纳入年度战略报告的银行,已经尝到了甜头。卢佳成先生也直言,AI对于企业来说,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转变。 这话说的很重,但也点醒了我,AI不仅仅是技术潮流,更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但问题来了,AI不是你想上就能上的。 这就像造一艘远洋轮船,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得考虑成本、技术、运营等等。卢佳成先生也提到,企业需要计算部署、持续运营、实验和学习曲线等相关成本。如果投入产出比划算,那当然应该果断上马,把AI当成“武器”。
不过,他也提到,Gartner预计未来AI成本可能会大幅降低,这无疑给许多中小企业带来了希望。 想象一下,原本高不可攀的AI技术,有一天也能像今天的云计算一样普及,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景象!
他还举例说,某家银行在每分钟有240个用户使用AI服务。 这让我联想到客服场景,以后可能再也不用排队等人工客服了,AI客服能724小时在线,秒速解决问题,想想都觉得方便。而且,通过成本评估,这家银行发现On-Premise方案长期来看更划算。 这也提醒我们,选择AI方案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制。
思科也在积极布局AI领域,推出了一系列AI安全解决方案和AI-Ready Data Center。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帮助企业建立坚韧的AI基础设施,确保服务的安全性、可视性。
卢佳成先生还提到数字化韧性的三大关键:Assurance、Observability、Security operations。 这就好比给企业穿上三层防护甲,确保业务的稳定运行和安全。
AI Defense 的推出,更是让企业可以更放心地拥抱AI,不用在速度和安全之间做艰难的抉择。
总而言之,AI浪潮已经来临,企业是选择勇敢冲浪,还是被浪潮拍在沙滩上,就看自己的选择了。 重要的是,要尽早行动,积极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AI之路。 毕竟,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