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钢铁芭蕾:当AI拳脚相加,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是未来,还是闹剧?
周末刷到一个视频,直接让我虎躯一震:两个铁疙瘩,不对,是两个人形机器人,带着拳击手套,在擂台上你来我往,打得那叫一个…嗯,怎么说呢,有点像喝醉了的钢铁侠在跳广场舞。
这是在中国举办的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格斗赛,新闻里说是宇树科技(Unitree Robotics)的G1机器人。身高一米三,体重三十五公斤,听起来还挺唬人。说是格斗,其实更像是遥控器指挥下的“表演”。 操控员通过语音和遥控器发号施令,机器人吭哧吭哧地挥拳、侧步、踢腿,时不时还来个“空中回旋梯”(虽然我没太看懂那是个啥)。
最后,一个叫Lu Xin的科技网红操控的机器人赢了。这事儿要是放在十年前,我估计能兴奋得睡不着觉,觉得科幻片成真了。可现在,看完之后,我心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这玩意儿有啥用?
别误会,我不是唱衰科技进步。真正让我疑惑的是,这真的是“AI运动控制算法成果展示”吗?新闻里说,这些机器人的背后是大型语言模型(LLM)驱动的运动控制算法,操控员只需要发出指令,算法就能控制机器人的动作。听起来很高大上,但仔细想想,如果没有人类操控员,这些机器人能自己思考、自己格斗吗?
我记得小时候看铁甲钢拳,梦想着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思考、战斗,甚至拥有情感。但现在,这些人形机器人给我感觉更像是高级玩具,或者说,是披着AI外衣的遥控器大战。
当然,宇树科技也没闲着,据说他们正在升级G1系统,改良运动控制算法,用海量的格斗动作数据训练机器人,优化动作节奏和连贯性。欧洲媒体euronews也报道了这一点。但是,仅仅是“优化动作”,就能让机器人拥有真正的智能吗?
更让我惊讶的是,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上的“野心”和速度。TrendForce的报告显示,国内已经有几家公司计划在2025年内量产超过1000台机器人。摩根士丹利更是直接说,中国在这个产业的规模上已经领先西方。
这让我想起当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热潮,各种“PPT造车”公司层出不穷。人形机器人会不会也重蹈覆辙,成为又一个被过度炒作的概念?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现在的人形机器人还不够智能、不够实用,但它毕竟代表了一种方向,一种可能性。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能看到拥有自我意识、能真正战斗的机器人。
更何况,中国官方也在大力推广人形机器人产业,不仅有各种比赛,还有政策支持。也许,这场“硬核钢铁芭蕾”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科技的预演。
只是,我还是忍不住想问:我们真的需要人形机器人格斗吗?还是说,我们更需要的是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能帮助人类生活的机器人?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毕竟,科技的进步,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类本身,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