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AI炼金术:从“汗水工厂”到“智慧大脑”的华丽转身
鸿海AI炼金术:从“汗水工厂”到“智慧大脑”的华丽转身
“汗水工厂”?那已经是上个世纪的鸿海了。如今的富士康,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鸿海科技集团,正铆足了劲,要从“制造”这口大锅里跳出来,拥抱AI的星辰大海。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动真格的。最近,我看了鸿海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长栗永徽在TechOrange科技报橘的“AI智慧大工厂”论坛上的分享,简直像听了一场未来工厂的预演。
过去,提起工厂,脑海里就是轰鸣的机器,挥汗如雨的工人,以及各种各样的人为错误。就拿最常见的射出成型来说,老师傅凭经验判断瑕疵,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出现偏差。有时候,我想象那些老师傅,得多少年的经验才能练就火眼金睛啊!
但现在,鸿海要把这些经验统统“喂”给AI,让机器学会自己判断。栗永徽说,他们要让AI模型取代人工,实现24小时稳定运行,大幅提高生产良率和效率。听着是不是有点科幻?但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鸿海的AI转型,就像一场炼金术,分三个阶段:
首先是“AI 1.0”,把数据可视化,用工具进行分析。说白了,就是让管理者能更清楚地看到问题,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AI 2.0”就更有意思了,聚焦“可预测性”。他们把生成式AI、智慧制造和自身的创新技术结合起来,打造新型人机协作模式。想象一下,工人不再只是操作机器,而是和AI一起工作,效率蹭蹭往上涨! 就像我以前做项目的时候,如果有个AI助手能帮我预测风险,提前预警,那简直是救命稻草啊!
“AI 3.0”才是真正的重头戏:打造一个拥有“超级大脑”的统一平台,实现全流程的自主决策和闭环控制。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工厂可以无人介入,自动运行,真正实现“关灯工厂”。栗永徽自豪地说,鸿海在中国已经有数十座这样的工厂了。
更牛的是,鸿海还在建构“工厂数字孪生”平台。这就像在现实世界之外,创造一个一模一样的虚拟工厂。每台机器、每条产线、每个空间配置,都在虚拟空间中先行建模。 这种“数字孪生”技术,不仅能让工厂规划更精准,还能提前进行参数校准、数据分析和预测。工人可以通过AR在虚拟工厂进行设备操作训练和维修模拟,降低错误率和培训成本。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玩模拟城市,提前规划布局,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现在,鸿海把这个概念搬到了现实工厂,真是太酷了!
栗永徽举了几个例子,说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他们减少了AGV数量、缩短了规划周期、提升了产线预测准确率,提高了设备效率。这些数据听起来枯燥,但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当然,转型过程中也面临挑战。比如,产线质检的人力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鸿海打造了“AI工业质检平台”,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提高准确率,减少人工介入。另外,他们还开发了“AI Agent”平台,以自主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FoxBrain为基础,作为智慧制造、智慧电动车和智慧城市三大平台的核心。
FoxBrain就像一个“超级大脑”,用户可以下达指令,模型感知、分析、调动工具。栗永徽说,他们希望AI Agent平台能在智慧制造场域实现错误率小于1%、数分钟内处理1TB数据,并全天候运作同时提升20%至30%工作效率的目标。
从建立AI工厂架构、部署数字孪生平台、升级质检效率到打造FoxBrain模型及AI Agent平台,鸿海的AI转型之路,堪称一场壮丽的工业革命。他们不仅在加速实现“AI工厂”的愿景,更在持续深化技术研发和落地应用场景,成为台湾乃至全球制造业AI转型的标杆。
我想,未来的工厂,不再是冰冷的机器和劳碌的工人,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活力的有机体。鸿海的这场“炼金术”,或许正是开启未来工厂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