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金融:不只是噱头,而是生存游戏的新外挂?

AI金融:不只是噱头,而是生存游戏的新外挂?
最近参加了个科技金融论坛,主题是AI在金融领域的各种应用。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抱着“又来一堆PPT忽悠”的心态去的。毕竟AI这个词,现在都快成营销标配了,啥都敢往上靠。但听下来,感觉这次还真有点不一样,与其说是“锦上添花”,倒不如说是金融机构在“生存游戏”里找到了一个新外挂。
论坛上,微软、SAS、Nutanix、Cisco、纬谦这些科技大厂齐聚一堂,谈论的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切切实实正在发生的改变。什么AI Agents、AI决策引擎、AI防诈,听起来高大上,其实核心就一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好地服务用户。
金管会副主委庄琇媛的数据挺让人惊讶的:超过3成的金融机构已经导入了AI,87%的银行已经有了AI应用。这说明什么?说明AI已经不是“未来趋势”,而是“现在进行时”。
银行公会理事长董瑞斌的观点也很有意思,他说金融机构是防诈的第一道和最后一道防线,但更重要的是处理信息流,而不是资金流。这句话点醒了我,以前我们总盯着钱,但现在骗子手法高明,信息才是他们进攻的武器。所以,科技公司利用AI过滤有害信息,简直就是给银行装了一道防火墙啊!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台新金控打造的“台新脑”。这东西,简单理解就是专门为金融行业定制的大语言模型。他们选择自己建,而不是用通用的模型,这背后体现的是对数据安全和主权的重视。想想也是,金融数据这么敏感,用别人的模型,总觉得有点不放心。更关键的是,台新还专门设立了“AI训练师”这个岗位,负责给“台新脑”喂数据,保证它的质量。这说明AI不是买来就能用的,得精心呵护,才能发挥价值。这就像你买了一台跑车,也得定期保养,不然照样抛锚。
微软的李倩提到,全球有82%的企业领导者倾向于使用“数字劳动力”来提升产能。这不难理解,现在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而且很多重复性的工作,人做起来效率低,还容易出错。AI Agent 可以自动化一些流程,比如保单续约,释放人力去做更重要的事。
SAS的龚律安强调的“人机协作”模式,我觉得非常重要。AI再厉害,也只是工具,最终决策还得人来做。而且,AI的决策过程必须透明、可追溯,才能建立信任。如果AI出了问题,谁来负责?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像自动驾驶,出了事故,谁担责?责任的划分很重要。
Nutanix的郑建华则强调了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的重要性。金融行业的AI应用,对算力、存储、网络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数据安全是底线,如果数据泄露,那后果不堪设想。
Cisco的卢佳成说,AI基础设施已经成了企业必备条件,这话听起来有点吓人,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谁先用上AI,谁就能抢占先机。他还提到,未来的数据中心会朝着AI Native、自主架构和边缘AI的方向发展。这说明,AI正在渗透到金融行业的方方面面。
纬谦科技和Tookitaki合作开发的金融犯罪侦测解决方案,让我看到了AI在反诈骗领域的巨大潜力。传统的防诈系统,往往只能识别一些简单的模式。但是,骗子的手法不断进化,越来越隐蔽。AI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交易数据,发现隐藏的关联,从而更有效地识别可疑交易。
总而言之,这次论坛让我对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髦的概念,而是金融机构提升竞争力、应对挑战的关键。如果说以前的金融行业是靠拼资源、拼人脉,那么未来的金融行业,恐怕就要拼AI了。就像玩生存游戏,谁先拿到好外挂,谁就能活到最后。只是,这个外挂,需要好好研究、好好维护,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不仅帮不了你,还会让你死的更快。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