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的AI魔法:让“古董级”代码重获新生

摩根士丹利的AI魔法:让“古董级”代码重获新生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堆满落满灰尘的古董店,里面摆满了你根本看不懂用途的奇怪玩意儿。这就是很多大型企业IT部门的真实写照,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金融机构。那些支撑着企业核心业务的老旧代码,就像是用早已过时的语言写成的“天书”,只有少数老程序员才能读懂,一旦他们退休,这些代码就成了难以维护的“定时炸弹”。
最近,我看到一则新闻,说金融巨头摩根士丹利竟然用AI解决了这个问题,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他们自己研发了一款名为“DevGen.AI”的AI工具,能把那些古老的编程语言,比如Cobol,翻译成现代程序员更容易理解的“英文规格说明”。这简直就像一个“翻译蒟蒻”,让年轻的工程师们能轻松接手维护那些“古董级”的代码!
28万小时!这是摩根士丹利通过DevGen.AI工具,为开发人员节省的时间。想想看,如果把这些时间用来开发新产品、优化系统,能创造多少价值? 这不禁让我想到,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一边是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另一边却是维护这些“老古董”代码的巨大压力。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数字化转型很可能就会变成一场“原地踏步”。
一开始,我以为市面上应该有很多类似的AI工具,但仔细想想,事情没那么简单。那些通用型的AI编程工具,在处理现代代码时可能表现出色,但对于那些冷门、过时、或者为特定企业定制的编程语言,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就像让一个学英语的翻译去翻译甲骨文,显然是不现实的。
摩根士丹利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利用自己积累的大量代码数据,包括那些已经停用甚至从未被广泛采用的语言,来训练DevGen.AI。这就像给AI喂食“定制食谱”,让它更了解企业自身的业务逻辑和代码结构。
当然,DevGen.AI也并非万能的,它还不能完全自动地把旧代码翻译成现代代码。它更像是一个“辅助工具”,能帮助程序员更好地理解和修改旧代码,最终的改写工作仍然需要人工参与。这也很合理,毕竟编程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需要创造性和逻辑思维。
除了DevGen.AI,摩根士丹利还在内部部署了数百个AI应用,涵盖了各种业务场景,比如视频会议摘要、研究资料查找、甚至助理理财顾问调整与客户的讨论话题。他们认为,AI工具可以帮助员工每周节省10~15小时的工作时间。
这让我不禁思考,未来AI在企业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它不仅仅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变化、抓住机遇。但是,如果企业没有现代化的基础架构、标准化的流程和深思熟虑的策略,就很难充分发挥AI的潜力。
我坚信,未来的软件工程师不会被AI取代,而是会与AI协同工作,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AI将会成为工程师们的得力助手,让他们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就像摩根士丹利的DevGen.AI,它不仅仅是一个代码翻译工具,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那些“古董级”的代码重获新生,继续为企业创造价值。
这或许就是AI真正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赋能工具,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改变世界。而那些勇于拥抱AI的企业,无疑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