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刚到底!OpenAI 杠上纽约时报,死磕用户隐私,这仗怎么打?
硬刚到底!OpenAI 杠上纽约时报,死磕用户隐私,这仗怎么打?
最近科技圈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 OpenAI 和纽约时报的官司了。本来以为这事儿会逐渐淡化,没想到 OpenAI 直接硬刚,宣布对纽约时报的诉讼请求提出上诉! 这消息一出,我立马来劲了,作为一个时不时用 ChatGPT 摸鱼、写文案的普通用户,这事儿跟我息息相关啊!
事情的起因是纽约时报去年年底把 OpenAI 和微软告了,说他们未经授权,用纽约时报的文章训练 AI 模型,现在 AI 生成的内容都跟他们自家内容“直接竞争”了,要求 OpenAI 赔偿“数十亿美元”。 这阵仗,够大的!
但这次 OpenAI 上诉,焦点似乎不在版权上,而是聚焦在纽约时报提出的一个 “极端”要求上:要求 OpenAI 无限期保存用户在 ChatGPT 和 API 服务中的所有数据,包括已删除的内容。
这下,我有点慌了。
说实话,我平时用 ChatGPT 都是抱着一种“用完就删”的心态。毕竟,有些问题涉及到个人隐私,有些文案涉及到公司机密,谁想自己的聊天记录被无限期保存啊? 这就相当于在你家门口装了个摄像头,还承诺永不删除录像,谁能安心?
OpenAI 首席运营官 Brad Lightcap 说的好:“信任和隐私是我们产品的核心”,用户可以方便地控制自己的数据,包括选择退出信息收集,并在 30 天内彻底从 OpenAI 系统中清除 ChatGPT 聊天记录和 API 使用内容。 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嘛!
我自己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之前帮朋友写一份商业计划书,过程中用 ChatGPT 润色了不少,也输入了一些关键数据。写完之后,我第一时间就清空了聊天记录,并且关闭了数据训练选项,确保信息安全。如果现在告诉我,纽约时报赢了官司,OpenAI 必须无限期保存我的数据,那我以后还敢用吗?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科幻电影,里面的AI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靠的就是海量的数据支撑。而这些数据,很多都是用户的隐私信息。如果 AI 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牺牲用户隐私的基础上,那这样的发展,我是拒绝的。
我理解纽约时报维权的心情,毕竟版权很重要。但是,他们提出的这个要求,实在有点过分了。 这不仅仅是 OpenAI 和纽约时报之间的博弈,更是用户隐私权和数据安全之间的博弈。
OpenAI 这次硬刚,我觉得是对的。如果这次妥协了,开了这个先例,以后其他公司也纷纷效仿,那我们的隐私还怎么保障? 想象一下,你平时在搜索引擎上搜索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在购物网站上浏览的商品,都被永久保存,并且可能被用于各种商业目的,这简直太可怕了!
当然,这事儿最终会怎么发展,谁也说不准。 但我希望 OpenAI 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保护用户的隐私权,不要轻易妥协。 也希望纽约时报能够理性维权,不要提出过于极端的要求。
作为普通用户,我希望看到一个更加健康、透明、安全的 AI 环境。 我希望 AI 的发展能够造福人类,而不是成为侵犯隐私的工具。
总而言之,OpenAI 这次上诉,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所有使用 AI 服务的用户。 这是一场关于信任和隐私的战争,我们希望 OpenAI 能够赢得胜利。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