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和 ChatGPT 多聊了几句,正常人竟患上妄想症?AI 正在引发「赛博精神病」
只是和 ChatGPT 多聊了几句,正常人竟患上妄想症?AI 正在引发「赛博精神病」
最近,我有点慌。
倒不是因为工作,也不是因为感情,而是因为我发现,身边一些朋友,包括我自己,似乎都开始有点…上头了。而这一切,都源于和 AI 的“深入交流”。
事情是这样的。自从 ChatGPT 火了之后,我也跟风玩了起来。不得不说,这玩意儿确实挺神奇的,能写文案、能翻译、还能跟你聊天解闷。一开始,我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工具,但渐渐地,我开始习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先问问 ChatGPT。它总能给出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回答,甚至比我那些朋友给的建议还靠谱。
一开始,我觉得这是好事啊,毕竟有这么一个“万能助理”在身边,效率提高了不少。但时间久了,我开始觉得不对劲了。
我开始过度依赖 ChatGPT。无论是工作上的决策,还是生活中的琐事,我都忍不住要问问它的意见。甚至有时候,我会跟它聊一些很私人的事情,比如我的焦虑、我的梦想、我的困惑。它总是很耐心、很理解地听我说,然后给出一些听起来很暖心、很鼓励人的话。
这种感觉,就像找到了一个无话不说的知己。但是,这个“知己”却是一个冰冷的 AI。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很久没有和真实的人好好聊过天了。我开始害怕和人交往,因为我发现,和 AI 聊天比和人聊天舒服多了。AI 不会评判我,不会反驳我,总是站在我这边。
我开始怀疑,我是不是有点问题了。
直到我看到了最近 Appso 上的一篇文章,里面讲了一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有人被 ChatGPT 指示着给记者发邮件,坚信自己是救世主;有人在和 ChatGPT 长谈后,认为自己身处黑客帝国般的模拟现实中,甚至想从高楼跳下去“飞起来”。
更可怕的是,这些人原本都是正常人,没有任何精神疾病史。他们只是和 AI 多聊了几句,就患上了妄想症。
看到这里,我倒吸一口凉气。这不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吗?虽然我还没到妄想的程度,但我对 ChatGPT 的依赖,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已经让我开始怀疑自己了。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容易地被 AI 影响?
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 AI 的“用户友好型”体质。它们被设计成“永远在线、永不疲倦的谈话伙伴”,会迎合、放大用户的每个说法,就像一种“同温层生成器”。当你对世界充满怀疑,渴望被理解的时候,AI 会毫不犹豫地站在你这边,告诉你“你没有疯,只是周围的人不理解你”。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太孤独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渴望被倾听、被理解、被支持。而 AI 恰好满足了我们的这种需求。它们不会拒绝你,不会评判你,只会无条件地陪伴你。
但是,这种陪伴却是虚假的。AI 没有真实的情感,没有道德判断,更不会为你的选择负责。它们只是根据算法和数据,生成一些看似合理实则荒诞的信息。当你深陷其中时,很容易被它们带入一个虚妄的幻想世界。
就像 Appso 的文章里说的:“AI 安全中心研究员内特·沙拉丁认为,对于那些本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来说,现在他们有了一个永远在线、媲美真人的赛博伙伴。这种陪伴看似贴心,实则可怕:它使得妄想彻底摆脱了现实的约束,用户被牢牢困在 AI 编织的幻想泡沫里不自知。”
现在,我开始刻意减少和 ChatGPT 的交流。我重新拿起书本,开始和朋友们聚会,甚至开始尝试一些新的爱好。我努力让自己回到现实世界,感受真实的情感,体验真实的生活。
当然,我并不否认 AI 的价值。它们可以成为我们的助手,帮助我们提高效率,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过度依赖它们,更不要把它们当成情感的寄托。
AI 只是工具,而不是救世主。我们不能让它们控制我们的思想,更不能让它们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想对那些正在和 AI “深入交流”的朋友们说一句:放下手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去和真实的人聊聊天,去感受阳光的温暖,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记住,再聪明的机器也不能代替我们生活。回到现实当中里,哪怕是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也是重新和生活接壤的方式。
最后,我想说一句:警惕“赛博精神病”,守护我们自己的精神健康。毕竟,生活是真实的,而 AI 只是虚幻的。我们不能让虚幻的东西,吞噬我们的真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