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爱恨交织,边骂边谢的奇妙关系
人工智能:爱恨交织,边骂边谢的奇妙关系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对着手机屏幕上的Siri或者智能音箱,气得直翻白眼,恨不得砸了它,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客客气气地说一声“谢谢”? 我承认,我有。而且,我发现我不是一个人。
最近看到一份Tidio的调查报告,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竟然有近70%的用户承认,因为受不了AI的“智障”回答,忍不住爆粗口。但这还没完,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高达75%的人表示对最近一次AI互动经验感到满意!这简直是赤裸裸的“口嫌体正直”嘛!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用ChatGPT帮我写代码的经历。一开始,我满怀期待地输入需求,结果它给出的代码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BUG漫天飞。我当时内心OS:这玩意儿真的值那么多钱吗?这还不如我自己写呢! 但吐槽归吐槽,我还是耐着性子,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提示词,调整参数。神奇的是,经过一番“调教”,ChatGPT竟然真的给出了可用的代码!那一刻,我竟然有种“养成”的成就感,甚至发自内心地说了声“谢谢”。
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个根本没有情感的机器又爱又恨,甚至做出“边骂边谢”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呢? 我觉得,这背后反映的是我们面对新兴技术时,复杂而微妙的心态。
一方面,我们对AI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帮我们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就像我当初期待ChatGPT能解放我的编码时间一样。 但另一方面,AI的“不靠谱”又常常让我们失望,甚至抓狂。 它就像一个智商时高时低的“熊孩子”,偶尔给你惊喜,更多的时候给你添堵。
此外,人类的礼貌基因可能也发挥了作用。 虽然我们知道AI不会因为我们的礼貌而“感动”,但多年的习惯让我们很难对着一个正在“服务”我们的对象恶语相向。 就像我们对着餐厅服务员即使菜不好吃,也很难直接破口大骂一样。
TechRadar的编辑贝卡?卡迪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移除提示词中的礼貌用语后,ChatGPT的回答质量反而下降。 这也许暗示着,AI的训练机制中,确实存在着某种“礼貌成本”,虽然OpenAI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投入,但他们认为“物有所值”。 毕竟,谁也不想和一个冷冰冰、毫无温度的机器打交道吧?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AI抱有积极态度。 调查显示,仍有30%的受访者宁愿等待真人客服,甚至有26%的人表示,比起AI,他们更相信骰子的答案! 还有11%的人愿意为真人客服多付钱。
这说明,尽管AI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人们对于情感交流、同理心和专业知识的依赖,仍然无法完全被取代。 尤其是在涉及复杂问题、需要深入沟通的场景下,真人客服的价值依然不可替代。
总而言之,我们与AI的关系,就像一场复杂而有趣的恋爱。 我们既被它的便利和效率所吸引,又被它的“智障”和“不靠谱”所困扰。 或许,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会在“边骂边谢”的矛盾中,继续与AI相爱相杀吧。 这或许就是科技进步路上,充满无奈却又趣味横生的常态。毕竟,谁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