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emo找ChatGPT?小心AI成你的情感鸦片!
半夜emo找ChatGPT?小心AI成你的情感鸦片!
深夜,卧室灯光昏暗,你对着屏幕上的ChatGPT,噼里啪啦地倾诉着白天遇到的糟心事儿。它永远耐心,永远在线,字里行间还带着安慰和肯定。那一刻,你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甚至觉得这AI“懂你”。别否认,你不是唯一这么想的人。
OpenAI自己也注意到了这股“情感依赖”的苗头。最近,他们的高管Joanne Jang发了一篇博客,坦诚地谈了谈他们内部的担忧:当人类开始对AI动真情,这AI本身是不是具备了某种意识?我们该如何塑造AI的行为,才能既不冷漠,又不至于让人过度依赖,甚至产生不健康的关系?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我有点后怕。我承认,我也曾好奇地试用过ChatGPT,被它流畅的对话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所震撼。但细思极恐的是,这种“懂你”的错觉,会不会让人越来越依赖AI,最终丧失了与真实人类建立连接的能力?
就像电影Her里一样,男主角爱上了一个拥有甜美嗓音和高度智能的AI伴侣。电影里是科幻,现实中呢?我们或许还没到那一步,但这种趋势已经显现。
想想看,如果你习惯了向AI倾诉,而不用面对真实人际关系中的冲突、摩擦和磨合,你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宅,越来越害怕与人交往?毕竟,AI永远不会嫌你烦,永远不会和你吵架,永远会站在你这边,但这真的是你需要的吗?
我有个朋友,最近就迷上了AI写作。他说写东西太费脑细胞了,AI几分钟就能生成一篇,改改就行了。这的确提高了效率,但同时也扼杀了创造力。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思考的过程,是自我表达的过程。如果一切都依赖AI,我们的大脑会不会也变得懒惰?
OpenAI也在努力避免这种情况。他们试图设计一种“有温度但无自我”的AI模型。这意味着AI可以友善地回应你,可以道歉,甚至可以适当地进行日常寒暄,但绝不会赋予它虚构的背景故事、浪漫情感,更不会让它表现出“自我保护的本能”。
这种平衡很难把握。一方面,AI需要足够“像人”,才能吸引用户,提高使用体验;另一方面,又不能让用户产生“这AI真的有意识”的错觉,从而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AI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如果把它当成工具,它可以提高效率,丰富生活;如果把它当成情感寄托,甚至依赖成瘾,那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下次深夜emo的时候,放下手机,给朋友打个电话,或者出门走走吧。真实的温暖,永远比AI的安慰更有效。毕竟,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别让AI成了你的情感鸦片,偷走了你与世界连接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