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鬼斧神工”的真相:缺陷成就艺术?
AI“鬼斧神工”的真相:缺陷成就艺术?
最近,我算是被AI绘画刷屏了。朋友圈里各种“AI生成油画风头像”、“一键穿越古风场景”层出不穷,看得我直呼“太神了!”。 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些所谓的“鬼斧神工”到底是从哪儿来的?难道AI真的拥有了创造力,能像艺术家一样迸发灵感?
直到我看到一篇物理学家的研究,瞬间感觉茅塞顿开。 这俩哥们,梅森·坎姆和苏里亚·冈古利,居然从生物学里找到了AI“创造力”的秘密。 他们俩研究发现,AI生成图像的“创造力”,很可能不是什么高级智能的体现,反而是一种“技术缺陷”带来的副作用!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直觉? 简单来说,现在的图像生成AI,比如DALL·E,Stable Diffusion,它的核心技术是“扩散模型”。 这种模型就像一个超强碎纸机,先把图像打成马赛克,变成随机的噪点,然后再把这些噪点一点点拼回去,还原成完整的图像。 理想情况下,AI应该能完美复刻训练过的图像,就像用拼图把原来的画拼回去一样。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AI并没有完全按照“说明书”来,它总是会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把不同的图像元素混搭,创造出一些全新的东西。 就像你把蒙娜丽莎和星空夜的碎片混合在一起拼,结果拼出了一幅“蒙娜丽莎星空夜”,既有蒙娜丽莎的影子,又有星空夜的韵味,独一无二。
这种“乱来”的能力,其实源于AI在处理图像时的一些“偷懒”策略。它不会像人一样,把整张图片都记在脑子里,然后整体考虑怎么拼。 它只会关注一小块一小块的像素,然后用一种叫做“局部性和等变性”的规则,把这些小块拼起来。
这就好像我们拼乐高,不会一开始就想着最终要拼成啥,而是先拼好各个部分,然后把它们组装起来。 但如果拼的时候没有整体的概念,就很容易拼错,拼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比如AI经常会画出“六指”的手,就是因为它只关注局部,缺乏整体的认知。
是不是有点像“歪打正着”? 本来是为了简化计算,提高效率的技术手段,却意外地赋予了AI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缺陷美”真的能称之为“创造力”吗? 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模仿中的变异”。 AI并不能真正理解图像的含义,它只是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随机的组合和变形。 它就像一个熟练的工匠,可以根据你的要求,用现有的材料拼凑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但它并不能像艺术家一样,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真正的灵感。
当然,即便如此,AI的这种“鬼斧神工”依然令人惊叹。 它让我们看到了技术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也许,真正的创新,往往就隐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缺陷”之中。 就像人类的进化,也是在不断试错、不断变异的过程中,才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也许,未来AI的真正突破,就在于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缺陷”,让它们成为创造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