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狂飙突进,谁来守住“数据”这把双刃剑?美国撞冰山,英国要造诺亚方舟?
AI 狂飙突进,谁来守住“数据”这把双刃剑?美国撞冰山,英国要造诺亚方舟?
人工智能(AI)这玩意儿,最近火得简直要爆炸。各种生成式AI,像开了挂一样,能写文章、画图,甚至帮你编程。可背后呢? 就像一座冰山,露在水面上的只是尖尖一角,真正支撑起AI的,是那巨大的“数据”基座。
国际治理创新中心(CIGI)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家都在盯着AI技术本身,但很少有人关注,支撑AI运行的“数据治理”问题。这就像在造火箭,光想着怎么让它飞,却忘了地基还没打牢,迟早要出事。
这数据治理,可不是说说而已。它包括数据的收集、分享、保护,以及管理这些数据的规则和制度。在AI时代,搞不好就会变成“数据安全”的漏洞。你看,美国和英国,这两个老牌玩家,在数据治理上就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子,结果也……挺有趣的。
先说说美国,那真是一盘散沙!联邦、州、地方,各种隐私法像打补丁一样,缝缝补补,好不容易搞出一个大杂烩。虽然强调个人隐私,但部门之间、州与州之间,数据想流通起来,简直难如登天。
结果,特朗普政府时期就搞出了个“美国政府效率部(DOGE)”,想把各部门的数据,一股脑儿塞进AI聊天机器人Grok里,美其名曰“机器换人”。这下炸锅了!
想想看,你的税务信息、社保记录,一股脑儿被扔给一个AI,它要是出了问题,谁来负责?WIRED爆料说,DOGE的操作简直是在国税局的数据库上建了个“随便进出”的通道,谁想看都可以。结果,官司缠身,甚至有国税局官员辞职抗议!
这事儿就告诉我们:数据治理,不能光想着效率,更要考虑安全和隐私。否则,就像开着坦克往前冲,结果一头撞上了冰山。
再看看英国,他们的思路就有点像诺亚方舟,要打造一个“国家数据图书馆(NDL)”,把政府部门的数据都集中起来。当然,他们也学乖了,不是要搞一个“巨型数据湖”,而是采用“联邦式数据共享模式”,保证安全的同时,让数据能够流通起来。
英国还计划推出“读者通行证”,根据不同的权限,让人访问不同的数据。就像图书馆一样,你借书要借书证,访问敏感数据,也得有相应的资质。
今年,英国还通过了数据使用与存取法案,简化数据共享规则,扩大非个人数据的使用授权。英国政府觉得,这能给英国经济带来100亿英镑的效益,还能让国民健保署和警察部门节省大量时间。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
但问题来了,英国模式最大的挑战是:信任。如果大家觉得NDL侵犯了隐私,或者不符合公众的期望,这个计划就可能胎死腹中。
所以,数据治理,说到底就是要在效率、安全和信任之间找到平衡。美国模式强调隐私,但效率太低;英国模式追求效率,但信任是个大问题。
在我看来,没有哪一种模式是完美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时刻警惕,AI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威胁到我们的隐私和安全。数据治理,就是要守住这把剑的锋芒,让AI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而不是反过来。
也许,未来的数据治理,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和制度,更需要的是一种“数据伦理”,一种对数据的敬畏之心。毕竟,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