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搜索的“榨汁机”:新闻业的流量危机与自救猜想
AI搜索的“榨汁机”:新闻业的流量危机与自救猜想
最近看到一份报告,差点没把手里的咖啡洒了。说的是AI搜索,特别是谷歌那个“AI概览”,简直就像一台巨大的“榨汁机”,把新闻网站的流量榨得一干二净。想象一下,辛辛苦苦码出来的字,读者连点都不点一下,直接被AI提炼总结成几句话,完事儿!这搁谁身上受得了?
Similarweb的数据触目惊心:短短一年,新闻网站的自然搜索流量直接从23亿次断崖式下跌到不足17亿次,活生生蒸发了6亿次点击!你说,这得少多少广告收入,少多少潜在的订阅用户?
诚然,ChatGPT倒是挺给面子,推荐新闻的流量蹭蹭往上涨,一年多了25倍,到了2500万次。但问题是,这2500万次跟那流失的6亿次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杯水车薪啊!更扎心的是,不同的媒体从中受益程度还不一样。路透社好像抱上了AI的大腿,增长率喜人,而跟OpenAI打官司的纽约时报,虽然也在推荐名单里,但增长就显得有些寒酸了。这说明什么?搞不好,以后媒体想混好,还得先跟AI公司搞好关系,至少不能撕破脸。
我个人觉得,这不仅仅是流量问题,更是一场关于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以前我们习惯在搜索引擎里大海捞针,现在AI直接把答案摆在你面前,方便是方便了,但同时也剥夺了我们探索和思考的乐趣。想想看,如果所有信息都来自AI提炼,我们的认知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单一、越来越浅薄?
不过,也不能完全怪AI。新闻业自身也需要反思:我们的内容是不是足够优质,足够独特,才能吸引读者点击?如果我们的文章只是简单的信息堆砌,那被AI取代也怨不得别人。
那么,媒体该如何自救呢?报告里提到了几种方案,比如谷歌的“Offerwall”,让读者选择观看广告、填写问卷或者小额付费来解锁内容。这听起来还不错,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权,也给媒体提供了更多的变现渠道。Cloudflare还推出了“pay per crawl”机制,简单来说就是让AI爬虫付费抓取内容。这个想法也很棒,凭什么辛辛苦苦生产的内容要被AI免费拿走?收点过路费也是应该的。
但我总觉得,这些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真正要解决问题,媒体需要回归内容本身,提供更有深度、更有价值、更有个性的报道。比如,可以尝试更多调查性报道,揭露社会阴暗面;可以尝试更多人物特写,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还可以尝试更多深度分析,解读复杂事件的来龙去脉。
当然,转型肯定不容易,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但如果新闻业真的想在AI时代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出改变。就像达尔文说的,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我甚至在想,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它既能利用AI的优势,又能保留新闻的灵魂?也许,我们可以期待一下。毕竟,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