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翻车,谁来买单?伦敦保险社的新奇招:给AI上保险!
AI 翻车,谁来买单?伦敦保险社的新奇招:给AI上保险!
最近听说了个新鲜事儿,英国伦敦的劳合社,一个老牌的保险交易所,居然和一家科技公司 Armilla 联手,推出了全球首款“生成式 AI 表现保险”。 听到这消息,我第一反应是:AI这玩意儿还能上保险? 这年头,谁敢给一个时不时“胡说八道”的AI系统打包票啊?
想来也是,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拥抱 AI,想让它提高效率,解放人力。可问题也来了,AI 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些“幻觉”,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万一AI客服乱承诺,AI医生误诊,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
劳合社的这个保险,瞄准的就是这个痛点。 不过,人家可不是什么AI错误都赔,而是设立了“性能表现显著下滑”的门槛。 简单说,就是AI表现不如预期了才赔。 而且,要投保还得先通过严格的“体检”,只有那些“初始性能稳定”的AI系统才能获得资格,那些本身就问题多多的“高危”AI,对不起,恕不接待。
举个例子,你家的客服聊天机器人,一开始准确率95%,结果用着用着掉到85%了,那就可以考虑索赔了。 赔偿范围也挺实在的,比如因为AI的错误回答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或者因为AI提供误导信息引发的第三方索赔,甚至包括相关的法律诉讼费用。 想象一下,加拿大航空之前就因为AI客服乱承诺打折,被法院判决必须兑现,要是上了这种保险,就能把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了。
说实话,这事儿还挺有意思的。 传统保单对AI的“幻觉”问题几乎是束手无策,而这个新保险专门针对AI系统部署后的性能退化提供保障,确实挺创新的。
不过,AI胡说八道,难道除了上保险就没别的办法了吗? 当然不是! 聪明的人类早就开始研究各种“降噪”技术了。 比如,给AI喂点靠谱的数据,让它在“认知”范围内回答问题,这样出错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还有让AI的决策过程更透明,看看它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及时发现它是不是在“瞎编”。
当然,技术再进步,也别忘了人类的监督。 毕竟,AI只是工具,最终责任还是得由人来承担。 要是把所有工作都交给AI,万一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Deloitte 预测,到2032年,AI保险市场规模将达到 4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 80%。 劳合社的这个AI保险,也标志着 AI 责任风险正在商品化,说明大家已经把AI当成了一种需要纳入风险管理的新型“风险”,而不是单纯的工具了。
话说回来,以后 AI 越来越普及,会不会出现更多奇葩的保险产品? 比如“AI创作翻车险”,“AI自动驾驶撞车险”等等。 到时候,估计连保险公司也得雇佣AI来评估风险了。 这世界,真是越来越魔幻了! 不过,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只有把风险控制好,才能更好地拥抱AI带来的便利,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