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求职军备竞赛:当你的简历被AI秒拒,求职的意义还剩多少?
AI求职军备竞赛:当你的简历被AI秒拒,求职的意义还剩多少?
“又收到一封拒信,还是秒拒…这次一定是AI干的!” 我忍不住对着屏幕抱怨,语气里带着深深的挫败感。最近,我深切体会到,在美国求职,简直就是一场AI和AI的军备竞赛。
说起来,我本科毕业后一直想留在美国工作。好不容易拿到了OPT(学生工作许可),就开始了漫长的求职之路。一开始,我还老老实实地对着招聘启事,一字一句地修改简历,力求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经验。那时候,虽然竞争激烈,但至少还能收到一些面试邀请,能和面试官聊聊自己的想法和未来规划。
但是,最近几个月,情况完全变了。投出去的简历,就像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好不容易收到一封回复,打开一看,却是一封冷冰冰的拒信,而且时间显示,我投递简历后几秒钟就被“pass”了。这让我不得不怀疑,我的简历根本没有经过人工筛选,而是直接被AI拒之门外。
一开始,我还有些不甘心,心想“既然你们用AI筛选,那我也用AI生成简历!” 于是,我开始尝试各种AI简历优化工具,把招聘启事上的关键词都堆砌到简历里,甚至让AI生成一份听起来“高大上”的求职信。结果呢?效果反而更差了!不仅没有增加面试机会,反而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求职机器人”。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线上的求职研讨会,一位HR顾问分享了一些“内幕”。她说,现在很多公司为了应对海量的简历,都启用了AI筛选系统。这些系统会根据预设的关键词、学历、工作经验等条件,自动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简历。但是,这些AI系统往往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东西,比如求职者的个性和潜力。更可怕的是,有些AI系统本身就带有偏见,比如更倾向于男性或者特定种族。
听了这些,我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我理解公司使用AI提高效率的无奈;另一方面,我也为自己被AI“一刀切”的遭遇感到沮丧。难道我们这些求职者,就只能被动地接受AI的“审判”吗?难道简历,这个原本用来展示个人能力和经验的工具,最终会变成一个被AI操控的“数据包”吗?
现在,我甚至开始怀疑,所谓的“求职”,是不是已经变成了一场AI和AI的博弈。求职者用AI生成简历,企业用AI拒绝简历,双方都在不断升级技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这种“军备竞赛”中,求职的意义,究竟还剩下多少?
我开始反思,是不是应该回归初心,不再过度依赖AI,而是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目标公司,去参加行业活动,去和HR或者潜在的同事建立联系。也许,与其让AI帮我“优化”简历,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去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热情。
也许,未来的求职环境,会更加重视个人的能力和潜力,而不是简历上的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和关键词。也许,我们会找到一些更人性化、更有效的招聘方式,来取代现在这种“AI对决AI”的军备竞赛。
我希望,未来的求职,不再是一场冰冷的AI游戏,而是一次充满温度和希望的旅程。我希望,每一个求职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展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