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义千问:阿里AI的“笨鸟先飞”与意外突围

通义千问:阿里AI的“笨鸟先飞”与意外突围
杭州灯彩街1008号,阿里云的园区,如今是炙手可热的AI朝圣地。每周七十场的参观讲解,熙熙攘攘的人群,都冲着阿里的AI而来。但谁又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相对平静的技术腹地呢?
记得2022年末ChatGPT横空出世那天,科技圈炸开了锅。我当时还在一家小型创业公司做数据分析,深夜刷着新闻,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震惊于AI技术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也担忧自己的饭碗是不是要被抢走了。而阿里达摩院的工程师们,可能比我们更早感受到这场范式变革的冲击。
据说,2025年Qwen3发布前夜,通义团队的紧张程度,不亚于准爸爸在产房外踱步。媒体的追问,代码上传进度的龟速,都让人心焦。但这一次,阿里终于要成为主角了。Qwen3的横空出世,仿佛一剂强心针,让阿里在AI领域站稳了脚跟,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竞争对手。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部署成本竟然只有竞争对手的三分之一!这简直是性价比之王啊!
回顾阿里的AI之路,你会发现,这并非一夜暴富的故事,而是一场漫长的“笨鸟先飞”。早在2007年,马云就已经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了算力和数据的问题,这被内部员工视为阿里走向科技公司的起点。随后,阿里云成立,iDST(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和达摩院也相继诞生。
达摩院,这个听起来就充满武侠气息的名字,承载着阿里对未来科技的梦想。马云甚至亲自宴请科学家,广纳贤才。这笔投入到底有多大?恐怕只有阿里自己知道。但在当时,这些投入也饱受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甚至是一种资源浪费。
我一直觉得,阿里身上有一种矛盾的特质:它既是一个精明的商业帝国,又怀揣着对技术近乎执拗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在追求效率至上的商业世界里,显得有些奢侈,甚至有些“无用”。但正是这种“无用”,才孕育了天才的火种。
2022年云栖大会之前,达摩院曾有机会推出万亿级参数的M6模型,抢占先机。然而,在反复权衡之后,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原因可能有很多,或许是对技术成熟度的不确定,或许是当时国内普遍存在的“跟随”心态。
现在回想起来,M6绝对是个潜力股。它采用了当时业内领先的MoE(混合专家)架构,能够处理文本、图片、音频等多种模态数据。只不过,当时的M6,性能还不够“爆炸性”,没能引发市场轰动。
ChatGPT的出现,让人们迅速忘记了M6。达摩院也意识到,自己和OpenAI之间存在差距。但他们没有气馁,而是迅速调整方向,在短短四个月内,推出了通义千问。
更让人佩服的是,阿里选择将通义大模型开源。这在当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决定,毕竟闭源更容易商业化。但阿里却选择了一条更加开放的道路,他们将手头的三四百个模型全部开源,吸引了全球开发者的参与和反馈。
正是这种慷慨的选择,成就了通义的快速崛起。全世界的开发者都在同步使用和反馈模型的情况,直接助推了Qwen模型的更迭。如今,Qwen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AI大模型家族,被工程师们戏称为“最卷”的模型。
不得不说,阿里在AI领域的成功,并非偶然。这是一场长期主义的胜利,是耐心和坚持的回报。它更像是一场乌托邦式的豪赌,赌的是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赌的是中国AI的崛起。
正如一位阿里内部人士所说:“这是时间、空间、人员的冗余,加上一点点的自由无用。” 或许,只有像阿里这样体量的企业,才能在变革中保持前列的竞争力。
如今,阿里正在全面推进AI化转型。从夸克这样的C端应用,到阿里云这样的基础设施,都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
未来,AI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阿里又将在AI领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阿里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在AI这场游戏中,赢得了一席之地。这场 “笨鸟先飞” 的故事,还将继续上演。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