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AI之路:一场属于耐心者的马拉松
阿里AI之路:一场属于耐心者的马拉松
最近,杭州三墩灯彩街 1008 号,阿里云园区,简直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周七十多场参观讲解,都冲着阿里的AI技术来的。这场景,两年前谁能想到?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阿里的AI也没啥特别感觉。总觉得大厂嘛,啥都得沾点边,AI也一样。直到最近深度了解了下,才发现这背后的故事,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而是一场属于耐心者的马拉松。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像一颗深水炸弹,炸醒了整个AI圈。阿里内部肯定震动不小,毕竟谁也不想错过这班车。2025年4月,通义团队发布Qwen3,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登顶开源模型榜单。短短两年,阿里成了AI领域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但是,了解了阿里AI发展的脉络,我才发现,这颗种子,早在2007年就埋下了。
我的亲身经历:从“看不懂”到“真香”
我之前在一家电商公司负责市场营销,说实话,对AI的理解也就是停留在“智能客服”、“个性化推荐”这些浅层应用上。那时候,总觉得AI是技术部门的事,跟我们市场部关系不大。
直到这两年,AI真的渗透到了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以前写一篇广告文案,要头脑风暴半天,现在用AI工具,几分钟就能生成好几个版本,再根据实际情况微调一下,效率提升了好几倍。
最让我惊艳的是AI在内容创作方面的能力。以前做短视频,脚本、拍摄、剪辑,每个环节都耗时耗力。现在有了AI工具,只需要提供一些关键词和素材,就能自动生成高质量的短视频,而且还能根据受众喜好进行个性化定制。
我开始意识到,AI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技术,而是真真切切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工具。我从“看不懂”到“真香”,也算是亲身经历了AI带来的变革。
阿里AI之路:一次次的选择与坚持
阿里在AI领域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也曾犹豫过,错过一些机会。比如,在ChatGPT爆火之前,达摩院就有一个万亿级参数的M6模型,但最终没有选择公开。
现在回头看,也许当时的环境下,国内企业习惯了“跟随”策略,对自身的创新能力不够自信。M6虽然取得了突破,但距离“爆炸性”的成果还有差距。
但这并不代表阿里在AI上的投入是毫无意义的。相反,正是早期的积累,为后来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2014年,马云成立iDST(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重金挖人,试图建立超大规模GPU机器学习集群。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人员被打散,但这段经历为阿里积累了宝贵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2017年,阿里巴巴启动NASA计划,成立达摩院,再次将AI提升到战略高度。阿里在AI上的投入,可能用“豪赌”来形容更合适。但正是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才让阿里在AI领域始终保持竞争力。
开源的智慧:通义千问的崛起
阿里在AI领域做出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就是选择了开源。2022年云栖大会,达摩院成立魔搭社区,将数百个模型对外开源。
这在当时并非主流选择。毕竟,AI模型的研发成本很高,开源意味着商业化的难度增加。
但阿里选择了相信开源的力量。他们知道,只有让更多的开发者参与进来,才能推动AI技术的快速发展。
事实证明,阿里的选择是正确的。通义千问在开源后,迅速追赶上了头部闭源模型。全球的开发者都在使用和反馈通义千问,帮助其不断迭代。如今,Qwen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AI大模型家族。
耐心者的胜利:阿里AI的未来
回顾阿里的AI之路,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场属于耐心者的马拉松。
阿里在AI上的投入,不是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而是为了构建一个以算力为底层,以共享科技和应用为顶层架构的生态系统。
他们经历了迷茫、挫折,也曾犹豫过、错过机会。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AI的探索。
正是这种坚持和耐心,让阿里在AI浪潮中脱颖而出。
现在,阿里正在全面进行AI化转型。阿里云成为“AI时代的电力基建”,夸克成为阿里面向C端的排头兵。AI正在重塑阿里的业务模式,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新的价值。
我相信,在未来的AI时代,阿里会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变革。
而我们,作为普通人,也应该积极拥抱AI,学习利用AI工具,提升自身的能力,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因为,AI的未来,也属于我们每一个人。